在学校于4月24日举行的“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活动中,百岁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教授等专家出席并为学校课程改革点赞,经央视频等媒体报道,在高等教育圈内反响热烈。为及时总结,交流提高,4月29日,学校召开沙龙学习心得交流会。
副院长张振笋主持交流会,并通过PPT回顾潘懋元教授20多年来关心指导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通过分享几个细节彰显潘先生的师者风范。
会上,各系部负责人、专业长等纷纷发言,交流自己参加“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的心得体会:
教务处杨静霞——参加“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聆听了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谈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收获颇多。潘懋元先生从宏观层面提及课改应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人的培养产生的影响,明确了课改的意义。邬教授从宏观层面提出学校管理层应当怎样支持课改,即提升教师的能力、分析各类课程的改革空间、以点带面进行改革,明确了课改的保障和基础问题。唐教授从微观层面深入解析了课点的认读和界定,并明确了课改的抓手,指明了课改的切入点。几位专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释,为我们实施课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就我校实际情况来说,学校顶层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已明确,各专业的建设思路也初步重构完成。因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学校的管理者要集中精力对学校的课程实践进行理论提升,逐步总结,形成成果;二是一线教学人员组建教学团队,集团队之力,重点研究专业核心课,按照“四真三化”的原则,深入挖掘课点,搜集实际项目,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并以点带面逐步拉动其它骨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
信息工程系刘春媛——有幸参加4月24日的课程建设研究沙龙,聆听潘懋元先生和其他国内专家、学者的指导,总的体会有三点: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点又是课程的落脚点。对于课点的研究,还需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还需在实践层面进行反复验证和完善修正。二、在我校,课程教学研究已成为专业负责人和教师的一项“学术研究”活动,但我们在课程的专业性、教学法上还需深入研究,“社情”和“学情”的内涵以及范围还需要深入学习和讨论,这是影响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还要为教师提供课程构建所需的支撑条件,形成系统的课程改革氛围。
机电工程系宋华——在前一阶段参加“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讨论基础上,通过参加此次课程建设研究沙龙学习,深刻感悟到我们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尤其潘懋元先生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给予了肯定,更使我对于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同时,与会几位专家在给与肯定的同时,也提出诸如课程实习的总体协调和安排、考核评级方式等需要反思的问题,据此我认为:一、通过几位专家的评价,能够看出我们的总体方向没有偏,但在规范、细节、归纳总结和理论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虽然我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系列文章进行了系统学习,但是我们在现阶段课程改革设计过程中,对于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三、在效果评价方面专业产出标准还不够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对态度目标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四、在对“课点”的认识和提炼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我们要此次研究沙龙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工作:一是要思考,如何从专业层面,总体协调专业内各门课程对于课点的提炼与整合,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研讨的重点。二是要组织研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施中具体体现出来。三是要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针对态度目标的评价,进一步细化产出标准,提炼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四是结合学校要求,进一步规范专业管理、课程管理和实施过程。
建筑工程系徐明——4月24日,有幸参加了“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聆听了专家们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的新想法,受益匪浅。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管理人员,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检查和管理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两个有利于”。以目前进行的在线教学为例,要看是否有利于方便学生学习,要看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在试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感受,包括学生在家的硬件设备、网络速度以及对不同的线上平台的学习感受及建议等。在进行线上教学管理时候,要检查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教师要坚持以学习产出导向,充分考虑如何通过线上教学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考虑哪些线上课程资源的整合更适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管理工程系王可心——通过这次学习,有两点体会:一是在课程教学方面,应结合英语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升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课程有效性。二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英语专业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引进适合英语专业的项目,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管理工程系李文禹——我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涉及课程、教学和师资三个方面。课程建设一直是我校的主要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与输出是一个有力抓手。抓住的是课程的最小单位——课点,以往我们重视“做中学”,稍有欠缺的是将实践上升至理论的高度,进而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借鉴。本次研究沙龙上各位专家为我们指点了下一步的教学改革方向,如课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以学习革命来促进教学改革等等。
思政教学部魏军——通过参加4月24日“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活动,聆听了潘懋元老先生和几位专家对我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评价,一是在理论认识上有收获。比如课程发展的目标是学生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什么,应加强对人的研究、对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等观点,对于我们做好课程建设都是很好的理论指导。二是坚定了做好课程建设的自信。18年来,学校通过课程建设来锻炼培养师资,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几位专家对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三是认识到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改,结合应用型课程建设理念,不断研究、创新公共课的改革,在原有体认式教学实践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
健康与护理系郭玲玲——我的体会是:一要深挖课点,从育才、育智、育人方面挖掘课点的丰富内涵。二要鉴于一个专业的课程四五十门,务必打造好核心课程,体现专业能力培养。三要继续践行“四真”“三化”,这是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重点。四要认识到表达观点是内化过程,要让我们的深入学习成为常态。
信息工程系吕双庆——参加课程建设研究沙龙,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思路”转变,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总结课点及思政元素,同时还要研讨哪些课程需要调整、课程设计多样性如何现实、如何应用3650,进而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
信息工程系赵鹏——通过参加沙龙学习体会到:在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薄弱和学习主动性低下。聆听专家的指导,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需求,将学生放在学习中心位置。在课程设计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管理工程系徐一楠——通过参加沙龙学习活动,我认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解决学生“明不明白”配餐“对身体有哪些好处”的问题。小时候,妈妈给我吃胡萝卜和菠菜根,她上从营养学专家那里学到的,但我很抵触,吃得很痛苦。所以我觉得,要对学生进行认识教育,实现他们的思想转变。教师教学仅仅是“传”,学生懂了并且愿意接受才是“达”。另外,教学改革,不应是一个专业或者几个老师做出来的,而应大家一起找经验规律,形成集体智慧成果。
建筑工程系张好徽——通过参加“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我体会到:一、课程生成需要考虑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专业进行准确定位。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行课程组合,而且专业课的学时、学分还有空间,应当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三、要在课程中提炼课点,在课点之间需要进行排列组合。
机电工程系袁双宏——通过沙龙学习,我感受到了教育专家对学术的认真、严谨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同时也坚定了我参与教学改革的信心,我认为:第一,专业课程建设要围绕核心能力模型,将专业课程的定位、设计、实施、评价四要素落实到位,要求任课教师整理思路,完成课程课件制作,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量化学习产出。第二,针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点解构、重构问题开展讨论,并通过与企业人员及高校同行的交流,探索科学合理的构建途径。第三,要继续规范专业技能比赛,将课程与比赛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以赛促学”。
健康与护理系张林琳——根据沙龙上邬大光教授的讲解,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通过关注学生学习、学生发展,确定核心能力,推导出核心课程,对某些课程在开课时间、课时等方面做出调整。鉴于护理学专业学生在工作中更需要动手操作和人际沟通能力,所以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让临床实习不局限于毕业、第三学期专业实习,而将课程见习也融入进来,加强与民营医院合作,充分发挥应用型大学、应用型课程特点,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工程系孟勐——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沙龙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结合专业课程的整体规划,我认为要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天赋、能力、情感等独特性,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动机等。作为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结合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建筑工程系曲梦露——参加课程建设研究沙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课程”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课点”的概念、归纳方法。作为专业负责人,应当能够更清楚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与组织结构。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以学习效果为主的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社会需求出发,寻找课点,归纳出知识点和技能点。下一步,我将带领本专业教师,按照课程矩阵和课程地图的思路,深入挖掘课程体系建设内容,明确毕业标准(学习成果),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改进教学。
机电工程系谢伟东——参加课程建设研究沙龙,我的感悟是:一要设计遴选出可囊括更多学科知识的项目,例如:设计一台车床。二要梳理门课程的课点,进行论证,建立车床子项目。三要梳理车床设计中没有用到的课点,回归到门课程的学科体系中完成教学,制作出专业知识地图。
管理工程系孙玲——通过聆听几位教育界大咖的讲座,受益匪浅,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作为专业负责人,我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让学生认知专业、形成专业认知模型较为重要。可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的发展,通过引项目进课堂让学生真学真做、加深对专业的体认,通过实践学期的顶岗实践让学生从中印证专业认知的模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构建专业认知模型。同时,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和努力方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过程的控制和结果的评价及反馈,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教务处陈刚——参加“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研究沙龙的学习,让我感触很深。我校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于课程改中课程考核的设计实施以及对学生学习评价机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过程更多地注重了教师的教,对学生是否学会及学习的效果分析及整改不够。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践行学校“日概念、周测验、双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多地融入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参与评价量表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
【责任编辑 贺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