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学校第二阶段“办学特色落地”汇报活动继续进行,校领导曹勇安、曹然彬、蒋春艳、姜岩、张振笋、白雪,以及骨干学习班成员、汇报选手、工作人员在图书馆601室参会;全校其他教职工线上参会。
选手们分别代表全校27个部门划分的12个组对 “办学特色落地”讨论的阶段性成果进行8分钟汇报,曹勇安理事长作为特邀评委现场提纲挈领给予点评,12名评委现场点评并打分。
会前,理事长曹勇安分享了关于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的深入思考。他指出,学校的产品是课程,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落实到位的根本保障,而课程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目标的全部活动,并强调,课程管理的目标是效益,课程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没有质量的效益是空洞的,没有效益的质量是无用的。要从“四•六要素”入手实施质量保障,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汇报活动由全质办主任孟艳辉主持。
按照汇报顺序,张莹代表教务处、全质办、图文信息中心汇报:围绕对课程建设的认识、课程管理流程和方法两部分进行。认为课程建设分为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通过“四•六要素”来实现,在阐述内涵的同时,明确关系;其次,基于质量来讲课程管理,引入“安门装锁”理论,在关键环节进行把控,明确管理方法和标准。
建筑工程系宋兴蕾汇报:认为实施流程是发挥QC小组的监控作用、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保障课程开发四要素的质量,监控“人机料法环测”六要素的质量,是课程合格。
管理工程系张洪岩汇报:对课程建设进行再认识,针对《课程建设指南》中“课程管理”部分提出了修改建议:第一,指出课程管理的主体、范畴和载体三个基本要素,得出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二,从内容上对“课程管理”部分在用词、句式、定义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第三,重点阐明了课程管理流程优化的路径与方法。
基础部刘双丽的汇报:首先,以使用者的角度对课程建设指南的完善给出了建议,依据ISO9001等质量管理原则,提出课程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阐述了在“三级办学”的基础上,课程质量管理的主线是校、系部、专业各层级按照“人机料法环测”进行全面管理,最终服务于专业,保证质量,提升效率;最后,以部门、门课的管理为例,阐述了各要素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规范的流程,细化步骤,分解任务,最终达成课程质量的管理。
信息工程系李野的汇报,首先,谈了对“课程管理”的再认识,明确了课程管理的目标是提质增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就是增加办学效益;其次,以电科专业的课程管理六要素为例,按照PDCA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目标、现状,找出需要解决的主要质量问题,并开展实施与检查,对已完成的工作形成文本化经验,将未完成的工作转入下一个PDCA工作流程中去,发挥QC小组活动的作用,实现课程管理,并逐步形成“点(质量事件)、线(工作流程)、面(管理指标)、体(管理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思路。
办公室、人事处、组织部、宣传部、总务处、保卫处的分组代表王鑫的汇报:从学校的课程质量管理顶层设计、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开展教学质量运行及控制、保障教学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和优化入手,细述采用PDCA循环方法、“人机料法环测”六个要素管理及QC小组对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如何持续改进,提出了深入研究《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内容,完善《应用型课程指南》课程管理部分等建议。
其他6个组代表也纷纷汇报了讨论成果。
在选手汇报过程中,理事长曹勇安穿插点评,向“对口型”的提出要求和期望,对能带来“一缕清风”和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予以鼓励;既有对职能与业务部门个性问题的把脉,也有对共性问题的总结。同时,解读了“QC小组”等术语,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应用“人机料法环测”六要素。最后强调,讨论的过程是交流、学习和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重要,也是走党的群众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都有收获,达到了思想上的统一,从干部到老师,都来参与QC小组的建设,抓关键点,考核达标没达标,不断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循环上升。
【责任编辑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