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站在校庆30年的节点,回溯到另一个端点1991年,在创校之初“借校牌举办自考”阶段,因为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学生住宿”成了难题,曹勇安校长集思广益,最终创造性地确定了“将学校周围的民房作为学校学生宿舍延伸”的方案,即“藏生于民”,也因此出现了一批“公寓管理员”和住在“家里”的五湖四海的学生们。倏忽30年,当时的学生已经中年,当时的公寓管理员大多已经暮年。如今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邀请他们来学校参观座谈,分享发展成果,当我们看到“家庭公寓管理员”鬓角的皱纹和头顶的白发时,不禁感喟于学校30年发展历程中所镌刻的生命年轮,可能也正因为这些生命年轮中独有的印记,才让学校发展的这30年显得更加熠熠生辉、格外闪亮。
王秀兰:“学校救了我一命!”
今年81岁的王秀兰精神格外好,一说话脸上掬着一汪笑,谈到学校在自考阶段招聘家庭公寓管理员的历史,她从心底里说出一句话:“当时是学校救了我一命!”
虽然30年已过,她在回忆那段时光时,好像就发生在昨天:“那个时候我爱人刚去世10天,不是那种卧床很久的——如果那样还有心理准备,他是早上出去,晚上就没回来,我天天以泪洗面,哭了十几天,身边人说,你这样也不行啊,你当东亚大学的‘家庭公寓管理员’得了。”(王秀兰家接受学生住宿的时候是27年前,1993—1994年,当时学校已改名为“东亚大学”——笔者注)
王秀兰还没弄明白“家庭公寓管理员”是怎么回事儿,在身边亲人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家庭公寓”就向东亚大学的学生们开放了,她说:“大家都帮我准备好了,我也不能天天哭啊,学生们来找家庭公寓的那天,我下了楼,在小区大门口遇到6个来住宿的学生,他们这一住就是3年。学生们来了,我不能再哭了,学生们每天嘻嘻哈哈的,我也不能每天愁眉苦脸的啊,我本身也是龙沙小学退休的,我知道我的情绪肯定会影响学生,就让自己往好了想,往积极了想,这一晃,我就把最难的日子给熬过来了。如果不是学校当时的这项举措,我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早就想不开做了傻事了。在我最悲痛的时候,是这些学生给我带来了快乐。”
在王秀兰家住宿的6个学生,至今还有三个跟她保持着联系,三人中有律师、有乐器行老板,还有一个在国外发展,每逢到过年过节,学生给她发红包:“我也不大会用这智能手机啊,我就看着学生的红包一个、两个、三个……好几个连在一起,我不能要,我就给学生的孩子们发红包,过年嘛,长辈给小辈红包是应该的!”
李文英:“打地铺看护学生!”
李文英是原家庭公寓管理老师,她介绍自己:“我叫李文英——就是每月给大家发工资的那个!”这下,大家都笑了,在她那儿领过钱的家庭公寓管理员也一下子就想到了她这个“大管家”。
今年的7月22日,李文英老师和其他26位当年的家庭公寓管理员老师一行到学校南校区参观,参观完毕座谈的时候,她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虽然时隔快30年了,但当时在北校区管理家庭公寓的事儿历历在目,今天参观了新的公寓、在学校转了一圈,心里真的是又欣慰又自豪,虽然离开了学校,但却一直关注着学校,一有学校的消息,就觉得特别亲切,对学校有感情,学校真的是越来越好了,我们也都在共同享受着学校的发展。”
李老师聊起来当时公寓管理的一些往事:“那个时候我们‘家庭公寓’住着两千多学生,学校就像亲人一样关心着咱们的学生,划分片区,每个区又有区长,学校规定要不定期抽查、 定期考核,划分出档次才能开不同工资——这也是激励措施。每个晚上都查寝室,有一次,我们五个区长半夜去抽查,那天外面下着大雪,一开始我们五个手拉着手,不知道谁先没站稳跪到雪地里了,剩下的这几个也都跟着跪的跪、倒的倒……”李老师说的时候只当笑谈,但是却有着“带泪的心酸”。
“当时从北校区往南校区搬家的时候,我们先到位,搬床和床垫子,学生到的时候窗户、门还没安好呢,我就想晚上要看护学生,就在楼下打地铺。今天一见学校,真的是今非昔比,怎么也没想到学校的住宿环境发展得这么好。”
林云凤:“这里就是学生的家!”
林云凤是原家庭公寓管理员厂四小区的区长,对当时公寓管理的方式方法,她侃侃而谈:“我们的管理特别严格,这跟学校前期的调研、中期的检查、后期的奖惩的管理思路是分不开的。当时我们被认定为家庭公寓的住户先分区,每个区设区长,每年开联欢会,每个月开管理员组长会,每个区每个礼拜开两次会,有事的时候,我们在网上随时通知,随时检查,每年评星级公寓、优秀公寓,还评不合格公寓,如果能评上星级公寓,就能获奖,如果连续两年不合格,那就要淘汰掉这样的家庭,很多住户都是邻居,大家谁都不想当最后那一个,大家也都特别负责,因为家里都有儿孙,都把住进来的学生当自己的儿孙对待,我们那个区最多的时候有四百多户家庭公寓,我管理的时候没出现任何问题,这和学校在家庭公寓这方面的管理规范、严格是密不可分的。”
林云凤家是楼上楼下,楼上住6个学生,楼下住8个学生,她还要给30多个学生做饭,同时要管理家庭公寓管理员,工作多,忙并快乐着,她说:“孩子们上学挺不容易的。我家住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叫林艳,假期不回家,就跟着我们在一起吃饭,也不要她的伙食费,我们是大家庭,家庭聚会烤肉、涮火锅,都带着她,她也很快融合进来,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在我家住的还有几个自己开公司的,常常跟我联系,邮寄他们那边的特产,咱们学校教出来学生,工作能力真的很强,当时我们把他们当家人,现在他们把我们当家人,因为我们的家庭公寓就是学生们的家!”
闫丽梅:“让学生学会守规矩!”
闫丽梅家招学生那年的8月30号下着大雨,她是去学校把学生一个一个接回来的。
“入住我家的八个学生,都特别小,他们是预科班的,才十六七岁,也都是爸爸妈妈长辈送到学校来的,把学生接到家里,就给他们做饭,家长跟我接触的第一天,就决定把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都交给我管,因为学生都小,家长不放心把钱放在他们手里。我当过出纳员,就把家里八个孩子的支出立了账,学生用钱比较零碎,今天一块钱明天十块钱,但都有账目,特别清晰。”
也正因为学生年龄较小,一开始来的时候都比较散漫:“我家旁边就是游戏厅,他们成天往那儿跑,一开始去喊他们吃饭都不听,那怎么办?就得当自己家的孩子感化他们。我还给他们立规矩、定制度。晚上九点必须回家,十点必须关灯睡觉。晚上快九点了,几个打游戏的孩子飞快地往家跑,我怕他们磕碰,不让跑,他们不干,为什么呢?因为迟到罚款一元,这些罚款都用在了组织活动的时候花,每次我自己再填补一点儿。每天十点也必须睡觉,每天快十点,我一敲暖气管子,学生们就立刻就进入睡眠状态,他们听我的,跟我感情也特别好。他们这一批孩子先上预科,再上自考,在我家住的时间很长,当时家里人带他们出去玩儿,我和爱人特别认真看护他们,玩儿水的时候,我爱人在水里看着他们,我在水边看着他们,当时我们相处得可开心了。”
结语:座谈结束时有些“原家庭公寓管理员”还意犹未尽,激动地说:学校没忘记我们,学校创校10年、20年,包括30年的时候都邀请我们再回学校,为我们准备了精致的礼物,像对待家人一样。我们也忘不了学校,从平房到楼房、学生从几个人到几千人,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学校仍然像我们的“家”,一想起来,心里是暖的,学校的学生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想起来,眼里是热的。当年,学校的住宿管理措施改变了很多“家庭公寓管理员”的家庭生活,而“原家庭公寓管理员”的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缩影,影响了无数学生的人生。学校陪伴着他们所经历的,是一段充满温情和亲情的美好回忆,这些,一并汇入学校的发展历史中,满含温度、精彩纷呈。
【责任编辑 刘丽】